对于北京暴雨无积水的故宫再火了一把古代城市都是如何解决排水的?和雨天故宫博物院的题,你想知道的有那些,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今年夏天下了很多雨。这几天除了酷暑之外,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雨。7月9日至25日,北京共降雨28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3倍多。可以说,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下了半年多的雨。对于华北地区来说,今年的强降雨比往年提前了9天,降雨量也增加了一倍。
作者韩国学生
考古人员出土的汉代陶制排水管
于是,世界各地的网友纷纷贴出车库被淹、街上划船、家门口钓鱼的照片。有的甚至表示热情好客,给朋友打电话“欢迎到我家门口看海。”当普通住宅升级为“亲水住宅”时,城市排水题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古代城市如何解决排水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其实,古时候的人们也“望海”。例如,《新唐书》记载“广德元年九月,大雨,地横数丈,时吐蕃侵京,水崩。第二年五月,东都大雨,洛水泛滥,浮二十余方,河南诸州水……”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皇帝是唐代宗。人们遭遇暴雨和军乱,生存困难。《新唐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永春元年五月丙午,东京雨连绵……六月乙亥,京城大雨”。资本,而且水平有几英尺深。”永春元年(公元682年),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当时,武则天被称为天后。文武官员称高宗与武则天为“二圣”。刚刚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讲述了两位圣人上庭时所发生的故事。事物。
《新唐书》记载了很多唐代人在家“看海”的经历。这并不妨碍我们赞叹唐代长安城的宏大规模和严谨的规划。它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郊,面积约36平方公里,约为同时期罗马的四倍。南北向的街道11条,东西向的街道14条,将全城划分为110个方格。排水系统以棋盘状分布在整个城市,由街道和广场组成。建筑物周围砖铺地、渗井和排水管随处可见,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巨大的涵洞。
在城市建设中,古人很注重城市规划设计和排水系统建设。战国后期成书的《管子》,对都城选址的原则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凡立都,不可在山下,而应在广川之上;高不可近旱,而应有水足;底不可近水,而应沟渠防治;因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越,城墙不必按规矩办事,道路不必按规矩办事。”《管子》还论述了修建城市沟渠排水设施的原则“地高则沟,地低则筑堤……水从渠中流出,大河纳之”。也就是说,古城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防火等方面的需要。例如,北京琉璃河盐都遗址的排水沟是用鹅卵石铺成的。琉璃河盐都遗址是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盐都文化遗址。现场挖掘的鹅卵石排水管是北京最古老的下水道。
本期《阅读》向读者介绍古城的排水经验。
汉长安城知城门南门地下3米发现巨型排水涵洞
1、汉长安城有完整的排水网络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郊,面积约36平方公里,约为同时期罗马城面积的四倍。长安城有12个城门,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住宅、衙门、祠堂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中、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归宫、北宫、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自汉惠帝以来多位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住宅区分布在城北,分为160个“路里”。该市场位于城西北角,称“长安九市”。
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么大的城区的排水题的呢?与现代城市管理者频繁索要水面土地、填河修路、填湖造屋不同,古代城市管理者更注重充分利用自然河流、湖泊和洼地,同时规划并开凿了许多人工沟渠、湖泊、池塘,共同形成了发达的水系。例如,汉代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沟渠、明渠、涵洞等组成。除了宽阔的护城河外,在郊区开凿的昆明池等池塘和花园也具有调洪蓄水的功能。以昆明池为中心,长安附近的天然河流通过人工渠道相连,形成完整的给排水网络。其中,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全长9公里,由护城河和明渠组成的主排水渠道全长35公里。长安城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这些道路沟渠与城市内的大型排水渠相连,或直接流入护城河,然后流入附近的河流。当这些路沟和水道穿过城墙时,修建涵洞,通常用砖石砌成,宽达2米,顶部有拱形屋顶。城市内的宫殿、衙署及其他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井、排水管等。陶瓷排水管的截面多为五边形或圆形。排水量大的地方还安装双排管道。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2005年,考古人员在汉长安城发掘了长乐宫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是一套基本完好的排水设施。该套设施包括两个沉淀池和多段圆形或五角形排水管。两个沉淀池位于西配楼的两个院落内。陶瓷排水管埋在地下,用于连接两个沉淀池。向东通向废墟外面。每当下雨时,雨水首先流入院子里的沉淀池。杂物沉降后,干净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楼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于2008年5月至10月对汉长安城志城门进行了首次全面考古发掘,不仅证明了志城门宽约32米,深约20米,进深约3米。门洞数处,城门内外地下还发现了数十米长的巨型地下排水涵洞,使人们很容易领略两千多年前古城门的风采。
直城门是汉代长安城城墙西侧三座城门之一。张骞出使西域就是通过此门的。在南门路中段地下三米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东西走向的巨型砖砌地下排水涵洞。涵洞两壁用条砖砌成,上部砌楔形母子砖,宽约2米;在北门的道路下还发现了一个地下排水涵洞。城门下用石板,城门外用砖砌成。墙壁和屋顶都是用砖砌成的。这两座涵洞的作用无疑就是将水排出城外。勘察表明,城内涵洞仍延伸至地下数十米。从出土资料可以得知,这座宏伟的汉长安城在修建之初就有了周密的排水规划。排水系统主要由护城河、明渠、排水管组成。整个过程分为系统。宫殿、庭院、街道的排水管道和支沟通过城内的明渠汇合后,再通过埋在城墙下的管道和地下沟渠排入护城河,最后流入渭水。
根据大量考古发掘资料,汉长安城排水管的类型有圆形、五角形粘土排水管和大型砖砌排水沟。长安城的排水管道已发展成为类型多样、排水断面各异、规模齐全的设施。显然,作为汉朝的皇都,当时的长安城排水设施非常完善。
考古专家考察汉长安城智城门南门下发现的巨型排水涵洞
2、唐代长安居民多次“望海”
“九天开宫,万国拜冠。”唐代诗人王维在《何家知舍人早游大明宫》中描写了唐朝名气深远的辉煌景象。唐长安城在发展的鼎盛时期,一直作为世界的中心,吸引着大批外国使节和朝圣者。
唐长安城周长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今天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代大都的17倍,公元447年建成的君士坦丁堡的7倍。它是当时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两侧各有三座城门,贯穿十二座城门的六条街道是全城的交通要道。南北走向的朱雀街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连接宫城内的承天门、皇城内的朱雀门、外城内的明德门。它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个对称的部分。东边是皖。捻县,西接长安县,东西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城、西城。唐代皇城长安城有东西7条街、南北5条街。外城有东西街14条,南北街11条。住宅区被划分为110个整齐的方格,形状纵横交错,类似围棋棋盘。
唐长安城的排水管遗存主要有陶瓷排水管和砖砌排水沟。据史料记载,唐代长安城大街两侧或一侧有排水沟,称“雨沟”、“阳沟”。据考古发现,外城南北中轴线上的朱雀门大街中部稍高,两侧稍低。两侧留有宽33米、深约2米的露天排水沟遗迹。因为沟很宽,而且有明沟,所以路口处都有桥。明渠有土砌和砖砌两种,外侧设有人行道。此外,街道两侧居民楼周围常见砖铺地、渗井、排水管等。因此,排水系统形成网状布局。还有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曹渠及其系列湖泊点缀其间,覆盖整个城区。唐代长安城的街道中间高、两侧低,以利于及时排出雨水。城门下建有排水涵洞。流经城内的黎坊、池源,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流入渭河、浐河。除了供应城市用水外,它们还发挥着分洪作用。
为什么古人修建的排水设施有很多明渠?古城的道路一般都是未铺砌的,或者进行了简单的表面处理。因此,雨后道路泥泞,浮土很容易被冲进排水设施。使用明渠可以非常容易清洁和维护。另外,修建明渠施工容易,也最经济。因此,明渠是古代排水系统的主要设施。只在宫殿庭院、王府、富商、繁华的街道上修建了一些涵洞。
作为唐朝的都城,唐长安城的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布局优先考虑了城内贵族的需要。宫殿的禁地中,最精巧的是大明宫太液池畔的排水沟,沟内设有水平砖墙,可以在雨水经过时拦截较大的杂物。西内院发现的暗渠是砖石结构。为了防止河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门。第一扇门由铁条制成,形成竖框窗,以阻挡较大的垃圾和碎片。闸门上布满了菱形小孔,可以过滤掉较小的杂物。闸门可自由拆卸,方便疏通。这可以说是初级水处理装置。
尽管有系统的排水设施,唐长安城的人们却多次“望海”。除了上一篇提到的两种之外,《新唐书》中也有一些记载。比如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唐朝经历了短暂的统一时期,史称“元和中兴”。史书记载“元和八年六月,庚寅,城南积水,如汽车辐条”。可见,古人在遇到极端降雨时,也对城市排水题感到头疼。
开封“城上城”发掘现场
福寿沟沙盘模型
3、宋代汴梁地下涵洞四通八达。
“开封城,城上城,地下有几座城。龙亭宫,宫上城,盘阳湖底有几座宫殿……”一首在开封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讲述了开封的故事。地下。秘密。古都开封,位于黄河南岸。从战国到清代两千多年来,黄河洪水淹没了开封六座古城。
北宋时期,开封是“东京汴梁”,也是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人口过百万,财富举世无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开封市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北宋汴梁城的排水系统十分发达。地面上的明渠里有“八字形喷嘴”。《宋史河渠》记载“内外厢造八字形水嘴,非常有利于让雨水流入运河”。地下涵洞也四通八达。据史料记载“汴都地势广阔,地势平坦,全靠沟渠引水。”陆游《老雪庵笔记》中的一段话甚至可以说明东京地下排水管道的发达程度“京城沟渠极深极宽,不少难民隐匿性命。其中,有一个自号“无忧洞”,有的甚至偷女藏匿,号称“鬼扇塔”。从建国之初到战乱兴起,其所常见,纵然才华横溢,他们无法消除它们。”
除了汴梁四通八达的地下涵洞外,福寿沟也是北宋著名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谷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始建于北宋。该工程由多次担任水利部部长的水利专家刘毅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福寿沟采用分区排水原则,建设两个主要排水系统。因两条沟的走向酷似篆书“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虽然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仍然完好、通畅,继续是赣州居民日常污水排放的主要通道。
史料记载,宋代以前,赣州城也曾遭受水灾困扰。北宋熙宁年间,刘毅上任后目睹了洪水给人民带来的损失和痛苦。经过反复思考和实地考察,他根据全市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科学地提出,周前街为排水分界线,首沟为排水分界线。西北为扶沟,东南为扶沟。利用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地形,刘毅规划设计了城市排水系统,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池塘蓄水调节雨水流量、池塘阻止淤泥堆积、减少排水沟淤积、池塘养鱼融为一体。农业,以淤泥为肥料,在生态环保的循环链系统中种植蔬菜;从城市风水的角度来看,福寿二沟路线的路线设计成古篆的形状,“纵横,或折,或隐”,如同赣州龟形城背的图案镶嵌龟背上,充分考虑了赣州城的不朽,寄托了他的美好祝愿。
故宫的气头口处钻有一个圆孔,是主要的排水口。
4.“大明沟”建于明代北京
北京最早的排水设施就是上述房山琉璃河盐都遗址中发现的鹅卵石排水沟。沟底西高东高。
今天给各位解了北京暴雨无积水的故宫再火了一把古代城市都是如何解决排水的?的相关知识,其中也对雨天故宫博物院进行了详尽解释,希望大家喜欢!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