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都想知道三年疫情回顾的话题,本文主要给各位介绍新冠那天开始的这类的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看了日历。2020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早,是1月25日;2023年的春节也来得比较早,是1月22日。两个春节几乎整整相隔三年。
今天是2022年12月3日。根据《柳叶刀》研究,首例COVID-19患者于2019年12月1日出现症状。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9号通知。1、宣布“封城”。
从Covid-19首次爆发和中国实施全面的疫情控制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
SARS-COV-2已从性较强的第一代版本演变为性较弱的Omicron。
三年之际,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战胜疫情周期的曙光。
这是没有“大疫”的“大疫三年”。值此三年之际,中国应该宣告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
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抗这种神秘、未知、狡猾的病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今天,回顾一下我写过的一些关于大历史和社会维度的文章是很有趣的。
摘录如下。
1病的“社会存在”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2病主动接近人类,迅速与人类实现“共生”
3、“高维”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4种擅长撕裂人类的神奇病
5中国社会的“启动”
6公众观念的逐步变化与“主要矛盾”
7关于抗击病的“持久战”和“战略反击”
1病的“社会存在”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从公元前10,000年到大约182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约为20至30年。
1820年是西欧工业革命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平均寿命迅速延长。
由于30岁以下的人群不易感染COVID-19,因此如果SARS-COV-2在1820年之前进入人类社会,不会引起大规模的严重传染病。每个人都是“无症状”,生病但没有任何感觉,然后康复,很快实现群体免疫。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疾病根本不“存在”。
直到大量老年人出现后,SARS-COV-2才成为致命病。
其实这和现代社会的各种老年病是一样的,包括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唯一不同的是,它是一种由病引起的传染病。
还有阿尔茨海默病。古代或许也有失忆症的说法,但长辈太少,阿尔茨海默病并没有成为临床医学、社会学、医学学中的“疾病”。直到190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阿尔茨海默病才认识到这一点。厄茨海默‘发现’了。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老龄化,它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疾病,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病的发现和关注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COVID-19抗击疫情的回顾与未来》
2病主动接近人类,迅速与人类实现“共生”
“如果发生在几千年前,大多数人都会是COVID-19的‘无症状感染者’。被感染后,他们会逐渐建立起抗体。病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突变和进化期——,不断尝试突破人类,免疫系统或许最终会找到与人类“共生”的方式。
这将需要数千年的时间。
今天的人类社会与几千年前有何不同?
换句话说,传染病也是全性的密集的人口居住和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病在全范围内迅速传播。大量的人被感染,弱者死亡,剩下的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在如此广泛的人群和宿主样本中,病也在快速适应和进化。
人类可以“在两年内实现需要数千年的成就”。
在人类交往频繁、病高速流动的21世纪,SARS-COV-2病加速变异,寻找与人类共存的途径。这是Omicron变体。
一群古人类围坐在篝火旁。这时,一只温顺的狼走了过来。部落里的每个人都认识这只狼。它经常在附近觅食,寻找食物,并在人类栖息地附近栖息。晚上,如果有野生动物过来,它会叫两声以提醒人类。作为励,人类会给它一些剩下的骨头来吃。这只温顺的狼与人类建立了联系。人类收养了这样的狼,并将它们饲养在自己身边。如果遇到不温顺、无法驯服的狼崽,就杀掉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狼“进化”成了“狗”,与人类共生或“寄生”在人类社会中。
这就是人类驯化狼的故事。
病实际上也在“进化”,越来越接近宿主,并寻找更好的方式与宿主共存。
唯一真正被人类“消灭”的病是——天花。其他一切都“共存”。流感已经与人类共存了几千年、几万年,而聪明的SARS-COV-2也许只需要几年的时间。
人类也许能够“在两年内实现花费数千年的成果”。”
——《COVID-19抗击疫情的回顾与未来》
3、“高维”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应对疫情,公共卫生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中国的防疫体系是一个比较纯粹、真实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纯粹到什么程度?纯粹到连我们的医疗救援资源都非常匮乏,很容易被打破。我们连疫苗都没有。全民疫苗接种率为0——。即便如此,这个系统仍然可以帮助我们遏制COVID-19。翻译一下,中国的预防系统不仅可以填补空白,甚至可以“替代”'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人医疗护理。
——人类社会第10版抗疫没有任何医院、没有疫苗,人类最终可以战胜COVID-19。无非是杀了很多很多人然后‘共存’而已。这是黑死病时期的欧洲。
——人类社会抗疫第20版只有医院,没有任何其他公共卫生措施和顶层系统。它最终可以打败COVID-19,但会死更多的人,但比第10版本死的人少;
——人类社会抗疫第30版有医院、有疫苗。疫苗是公共卫生的一部分,通过疫苗可以加速群体免疫。有了医院+疫苗,死亡人数会比20版本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是30版本;
——人类社会抗疫第40版依靠数字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医院、疫苗等基础设施的依赖,仍能遏制COVID-19。这是一个高维的人类社会。
我们想象未来自然界会继续发展,人类将开始面对高维病,比如抗生素不再有效、可以传播可怕传染病的超级细菌。这个时候我们能依靠什么?医院、疫苗、药品都不够,还得靠40版抗疫。”
——《香港的抗疫目标、决策树以及深层政府和黄英思维》2022年2月13日
4种擅长撕裂人类的神奇病
“面对外部性、道德风险、搭便车……用社会科学的概念,我们发现了许多由COVID-19引发的经典题。这些题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使疫情成为公共题未解决.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利己主义的、只顾眼前的。他们关注即时、可见、可预测的收益和成本。他们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理性的”。
很多人也会考虑道德/因素,但题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不同,与家庭/社区/社会的关系也不同。每个人都要从道德出发,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添加约束,时刻关注公共利益,成为利他的‘圣人’,是脱离现实的。在信息复杂、观念多样的世俗现代社会,人们很难形成统一的道德判断。退一步讲,即使大家的观点一致,但也未必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刻刻都道德地行事。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和知识都是有限的,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根据眼前的需要来行动。他们往往无法或不愿意做出总体判断。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理性”才具有“局限性”。说到底,每个人都是自私、短视的;当我们把个人的决定加起来时,我们仍然会做出短视的决定。
COVID-19-Omicron对人类社会产生“分而治之”的影响,将大部分人口变成了自己的“传播工具”。老、弱、病等高风险群体最终成为保护低风险群体自由所带来的“附带伤害”和牺牲。
基于这个道理,COVID-19的进化逻辑就是不断调整自身,无限接近人类大大增强其传播能力,让人类无法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低风险人群的伤害,使大多数人对病的态度保持中立或冷漠。但现阶段,Omicron对老弱病残的危害仍然很大,并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挤占。因此,一些具有强烈集体价值观和非常尊重长辈的社会仍在试图对抗奥米克龙。但无论如何,COVID-19的进化结果确实进一步加剧了个人健康风险与公共卫生风险不对称的题,使得病更有能力从内部撕裂人类社会。
从表面上看,一方面,COVID-19正在“适应”人类;另一方面,它也正在“适应”人类。另一方面,COVID-19病也在“驯化”人类。——这是一个双向结构,其实和人类驯化狼的后裔狗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淘汰最凶猛、最难驯服的,保留最温顺的,一代又一代地改变它们的基因。最终,狼以狗的形式与人类共存。这就是COVID-19正在做的事情。”
——“撕裂人类的神奇病”2022年4月20日
5中国社会的“启动”
“对抗病就好比‘下水’,就像洪水一样,世界各地的人类都被淹没、赶入水中,只有游到‘彼岸’才能生存。”水里,是老弱病残淹死了无数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游到“彼岸”,而这个“彼岸”其实也不是那么好,只能说是成为沼泽地,定期会有人被淹死。此时,掉进沼泽地甚至死去也是新生命的一部分。
当今人类社会,大多数成员都是被迫下水的,别无选择。而只有中国人才能留在原来的彼岸。我之所以还在岸上,是因为我有能力留在岸上。不过,海浪很大,我的鞋子时不时会被打湿。
但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已经聚集到了另一边,与我们渐行渐远,已经习惯了沼泽地。有一天,他们将穿过沼泽湿地,走得更远。
我们总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吧?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真的需要下水,但现在一切还没有准备好,我们需要更多地等待和准备。比如我们看看水位会不会下降一点?不那么动荡吗?我们可以提高游泳技术吗?我们的游泳装备怎么样?还可以配氧气瓶吗?我们上筏出发吧,照顾所有的老弱病残?我们应该一起出发还是分开出发?出发后我们有没有其他补救措施,比如势头不对就退出?当我们到达对岸时该怎么办?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应对沼泽的东西等等……
然而我们毕竟要下水,只是希望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冷静地选择;我们的目标是谁都不应该落下,谁都不应该缺失,最好不死地游到对岸。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许多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淹死在前面,也有一些人不幸淹死在另一边的沼泽里。很可惜。我们希望所有付出了最终代价的人类成员都能为以后涉水的人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我们不想延长人类的痛苦和死亡。”
——《防疫、“放水”、决心》
6公众观念的逐步变化与“主要矛盾”
“COVID-19出现已经三年了。如今,它主要以弱化变种‘Omicron’的形式存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国情、政府能力、社会条件、公众基础、价值观等,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同一套政策,可能在中国合理,在美国不合理,也可能在美国合理,在中国不合理。归根结底,我们不能把政策简单化,而是政府的“选择”,甚至是政府或制度的能力。——因为历史的主体最终是人民,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形态的人类的选择社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选择和不同社会对疫情的反应,“历史题”的历史选择在各自的社会语境中都有其合理性。由此可见,人民作为主体的认知非常重要。2022年底的中国,围绕COVID-19-Omicron的认识是,普通中国人可能在几个方面有逐渐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逐渐发生的,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越来越多地看到Omicron的“性”正在减弱
——越来越多地看到Omicron主要威胁特定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越来越相信Omicron保护的主要责任落在个人身上,而不是政府每个人最终都需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并做好适当的准备
——对政府角色和职能的期望也逐渐调整和降低人们越来越接受COVID-19-Omicron最终将更多地得到个人而不是政府的“支持”,并愿意为此承担更多负担。风险产生
三年疫情回顾的话题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如果诸位网友还想了解更多新冠那天开始的的相关内容,记得关注并收藏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