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的题以及创业农场九月份天气预报相关的题,希望对各位都有所帮助的!

新华社沉阳12月19日电题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

新华社总编辑

隆冬,东北大地白雪皑皑,万物蓄积,新能量蓄积。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东北三省克服了COVID-19疫情和当地极端天气等挑战。今年,他们的粮食产量超过2865亿公斤,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继续为东北贡献大国粮仓的责任。

东北连续丰收的背后,是黑土地上新技术的涌现、层出不穷的合作链的出现、新农民的昂扬斗志,让“中国饭碗”更有保障、品质更好。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乐农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工人们通过传送带将玉米转运至储仓。新华社编辑徐畅摄

新品种、新技术煮出香喷喷的“中国米”

寒冷的冬季,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正在进行一场“大考”。数百株稻穗排列整齐。郑文静研究员和她的团队成员正忙着数粒数、测量穗长、检查稻米品质。……一只又一只耳朵。获品种将于明年春季进入“试用期”,开始新一轮考核。

好种子来之不易。今年10月,沉阳新民市马塘坊村传来好消息。水稻研究所培育的水稻良种“辽粳419”亩产7公斤,增产130多公斤。看着稻田丰收,村民们欣喜地说“还不如优质种子划算呢。”

没有农业的国家就不稳定,必须先种植农业。振兴种业是抓住农业“芯片”的关键。

在吉林洪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展示培育的玉米种子。新华社编辑徐畅摄

去年年初,吉林省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2946份,为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基础。辽宁、黑龙江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种业市场充满活力。

创新正在加速。“以前培育一个水稻品种需要5年时间,现在2到3年就够了。”黑龙江庆安元盛和寒地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员臧大鹏表示,他们与科研院所共建工作室,预计将有43个新品种送审明年。

品种不断增加。辽宁省2016年开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每年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由几十个增加到300多个。吉林省两年内审定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500多个。

规模不断扩大。10多年前,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还是一家种子经销商。近年来,已实现年产玉米种子6000万公斤,品种已在全国26个省份推广。

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智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正在分拣收获的玉米。新华社编辑徐畅摄

有了好种子,就有了充足的粮食,有了粮食安全,就有了人民安全。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不少稻农此前引进日本品种,但近年来纷纷更换为抗病、抗倒伏、单产高的国产种子。

在东北广阔的大地上,智能农业机械四处奔走,植保无人机在空中作业,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新技术不断运用。“中国米饭”“因为有科技含量,煮得更香。

新合作让东北粮食搭上时代“快车”

辽宁省铁岭县菜牛镇张庄合作社的院子里,堆成小山的玉米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耀眼。这个合作社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带动3000多名农户一起劳作。是东北地区农业创新合作的典型代表。

依托地广人稀的优势,东北三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东北人民正在探索种植、管理、收获、储运等方面的新协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让东北粮食搭上时代的“快车”。

在沉阳辽北七星米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开着叉车堆放采购的大米。新华社编辑杨庆摄

——数字赋能,资源聚合日益增强。

在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小塔子村,永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屏幕实时显示各地区的农业气象信息。“现在手机是新的农具,数据成为新的农业投入。”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勇表示,利用农业农村“云”,夏季科学耕作、高效管理,秋季农机调度、作业轨迹检测,冬季粮食储存和管理监控。交付任务落实,统筹考虑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

在北大荒集团,无人耕作、无人收获等智慧粮食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今年秋收期间,北大荒集团红河农场有限公司使用的无人驾驶割晒机可以在农田里自动前进、转弯、倒车,作业平稳高效。红河农场技术员赵华宇表示,5G、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团队的加入,形成了各方支持粮食生产的合力。

无人机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稻田作业。新华社编辑王建伟摄

——个代管仓储、种粮服务不断增加。

黑龙江省北安市昭光村有耕地面积243万亩。今年,22万亩全部委托给北大荒集团兆光农场有限公司,从播种到收获,该公司负责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大豆亩产增产60至70公斤,农民纯收入大幅增加。

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兆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晒地里的玉米堆上忙碌。新华社编辑王建伟摄

黑龙江省实行农业生产托管并向全省推广,开展“垦区合作”。今年整个托管服务面积超过3000万亩。

在吉林省梨树县,7个粮食采后服务中心可安全储存粮食12亿多公斤,占该县玉米产量的近三分之一。“这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储粮无地方、无设施、无技术的题。”梨树县商务局仓储规划科科长龚军说。

——个“订单”生产,供需链日趋密集。

在辽粮集团合作粮库沉阳法库县秀水粮库,工作人员正在组织2000吨玉米陆续入库,准备在开运前通过港口发往南方粮食公司。春节。“这是春播前农民与南方粮食公司签订的保底收购单,秋收期间,粮食将直接送到附近指定粮库,并配合交通部门运往南方。””粮库负责人李东表示,订单生产让东北粮食搭上了“快车”,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

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范河镇,农民驾驶农业机械播种大豆。新华社编辑杨庆摄

吉林省粮食种植大户侯刚今年也与当地粮食加工企业签署了粮食销售协议。“现在物流、仓储、烘干等企业共同服务农民,小农直通大市场,农民增收更有保障。”

新农民,发现“黑宝”新潜力

今年夏季洪水期间,辽宁部分农田积水过多,植保成为难题。法库县梁日鹏操作无人机在玉米田上空穿梭,一天完成了200亩田地的喷药作业。

毕业于沉阳农业大学的梁日鹏在2016年看到了农业服务的潜力,成为了3万亩耕地的贴心“管家”。“我们注重的是科学耕作,平均亩产比传统耕作高出200斤左右。”梁日鹏说道。

新农民有技能、有远见、有勇气、有无限可能。挖掘黑土潜力,利用科学耕作增产;他们可以直播产品以扩大市场知名度;或打通产业链,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在沉阳市康平县方家屯镇东小岭村,农民将包装好的小米装箱。新华社编辑杨庆摄

陈玉佳的家乡是黑龙江省宁安市上官地村。当地是优质“石板米”的主要产区。陈妤嘉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家乡。从在抖音上直播带货,到扩大有机种植面积,再到养稻田鸭、稻田小龙虾……陈宥嘉一直做得很好。今年承包的200亩有机稻田还没插秧就卖完了。已获悉数认购,预售金额接近400万元。

近年来,吉林省出台多项专项政策文件,为回国创业提供多方位支持。

叫“雏鹅”回家,让“大雁”做主。2022年,辽宁推出的“实用型人才领袖培训班”已培训超过14万人次。通过考核的学生将有机会享受农业学分、高职招生、市场对接等帮助。2021年,该培训班约80名农民将获得高职院校扩招资格。

“现在种田不能乱搞,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头脑。”辽阳市种粮大户何峰说,去年他在培训班上了解到了一些高产水稻品种。今年的试种效果非常好。产量增加200多公斤。

12月7日,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24名农民荣获初级职称,成为该县首批农村技术员。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一级研究员刘贤表示,他们中有的是干了半辈子的“好人”,有的是在校大学生。了解新技术,他们都肩负着向村民传授技术的重任。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化乡顺利村,农业机械正在整地大垄。新华社编辑王建伟摄

这些黑土地上懂技术、善于管理、能致富的新型种粮农民不仅实现了自己,也激励了村民、创造了希望。

海报设计尹哲伦、赵丹阳

今天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的题就讲到这里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创业农场九月份天气预报相关话题,记得持续关注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