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都关注医患之间应当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和一些新冠下的医患关系相关的话题,但是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听小编的讲解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医患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体贴
国庆期间,一则新闻登上热搜——山东威海一名女医生凌晨4点左右下班回家,开始化妆准备结婚。周围人都嘲笑她“抽出时间去结婚”。网友们在为她送去祝福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我们医护人员的慰。
近年来,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四川达州一名医生连续两周每天进行多次手术后,站立时摔倒,摔断了两颗门牙;陕西西安的一位医生,半夜做完手术后,又饿又渴又累,她“喝”了一瓶葡萄糖水补充体力;海南一名妇产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突然下肢失去知觉。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完成了手术。孩子顺利出生后,她浑身瘫软,盖着被子。抬离手术台.
这些新闻让更多的人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也从侧面体现了医疗行业的专业特点。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50小时。工作时间长,忙得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很多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在日常就医时应该多一些体贴和理解。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累了就需要休息,饿了就需要吃饭。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实下,医生或许无法在任何时候都以最好的方式治疗每一位患者,但无论有多大的理由或情绪,都不能用暴力来伤害医生。这应该是文明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共识和底线。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总体改善,但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行为、扰乱医院安全秩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系统、科学、高效、智能化的高水平医院安全防范体系。这将进一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为医患双方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保护我们的白衣天使,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固然有必要,但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思考,原本是命运共同体的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
一段时间以来,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各种医疗广告,让很多人陷入了万能医疗、完美康复的误区,不适当地提高了公众对医疗功能、治愈率、康复水平等的期望。事实上,现代医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对于人类疾病来说,医学仍然是有限的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如果患者认为医生应该治好自己的病,一旦医生未能达到患者的治疗目标或期望,患者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无能、失职,从而造成许多后果。医患冲突。可见,患者需要尊重医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客观对待潜在的医疗风险,医患关系才能良好发展。
话虽如此,医生也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和同情患者面对疾病的无助和恐慌。一位医学教授曾说过“疾病的治疗窗口是狭窄而转瞬即逝的,药物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情感安慰的世界是广阔而永恒的。”传统医学教育更注重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但医学上相对缺乏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好医生虽然不能彻底消灭疾病、战胜死亡,但仍然能让患者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心连心,何必担心医患关系不和谐呢?
令人难忘的是,当新型冠状病来袭时,身穿白衣的医务人员逆行而行,用血肉筑起了钢铁长城。作为经历过、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尊重和保护医务人员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只有更多的相互理解和体谅,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今天关于医患之间应当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和新冠下的医患关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到大家,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No Comment